首页 最新 热门 推荐

  • 首页
  • 最新
  • 热门
  • 推荐

独立开发沉思录周刊:vol32.为什么越学习,越不敢行动

  • 25-04-19 02:41
  • 4807
  • 12455
juejin.cn

vol32.为什么越学习,越不敢行动

卷首语

最近看到一篇即刻动态,特别有感触,似乎就是自己现在的状态,下面是原动态内容

每天阅读做产品/商业的微信文章、X、短视频会使得推出的项目/产品行动更少

特别是当人在没有 deadline + 有退路的情况下

会开启一种“我正在 Research”的爽感。这种爽感会刺激进行 overthink

overthink 积累到一定程度会激发一下 build

还没等到 build 出现真实反馈,就又带着刚出现的体感进行 overthink

造成这种状态,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信息茧房造成的虚假安全感

每天沉浸在在各种公众号、短视频等碎片的案例、方法论中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正在学习」的幻觉,好像知道了很多东西,但可能睡一觉就忘记了

并且这种碎片化的阅读行为,是会让人成瘾的,短平快的「认知提升」感觉掩盖了没有产出进度的实际情况,看似积累,实际在原地踏步

第二个原因是:过度思考的恶性循环

大量输入内容的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让人产生一种爽感,但这个时候的思考往往只停留在「如果…就…」的假设层面,比如纠结这个模式是否真正闭环,目标用户是谁,但却始终都不敢触碰真正的用户

长期的空想会产生焦虑,焦虑累积起来会触发一种类似「自救」的行动,比如抢注一个域名、熬夜写代码,但是这种行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而不是基于明确的目标推进

「自救」行动因为缺乏真实的反馈(比如只开发不测试、不推广,做了无数个 Demo),很快会陷入自我怀疑中,再次回到大量阅读内容的舒适区,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第三个原因是:无 Deadline + 有退路共同产生的温床效应

因为没有具体的 Deadline,加上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就会用「准备不足」这个借口不断进行拖延

另外自己做的项目不是背水一战(比如有主业收入兜底、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会本能的选择安全但是没有效果的研究,避免直面残酷的市场验证


想要突破这个状态,我觉得核心是:先开始,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先开始做事,《黑神话:悟空》的冯骥说: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哪吒》电影的导演说:出来混,最重要的是出来

对于完成一件事,我想到一些小的 tips

  • 设置一个具体的 Deadline,不要超过 72 小时:比如「三天内做出一个 MVP 并找到 5 个愿意尝试的用户」
  • 严格设定研究和执行的时间:比如只允许自己在早上的一小时阅读咨询,其他的时间专注在执行的状态
  • 默认回绝,直接说不:这是在第十九期周刊提到的关于效率的终极秘诀,保持专注的最好方式

最后用一张我很喜欢的图做结尾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内容推荐

【领路人】Slack 创始人的复盘

Slack 是一款团队协作与沟通工具,这篇推荐的内容是对 Slack 创始人的复盘和思考的一些摘录

做人们需要的东西

  • Slack 不仅是创造一款有用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尽力理解人们的需求,然后将 Slack 的价值与用户的理解相对接
  • 制定的新手引导、快速加载页面、欢迎邮件、快速全面的搜索功能、以及专门设计的加载屏幕,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找到 PMF(产品和市场的契合点) 是产品成功的第一步

  •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找到 PMF 是唯一重要的任务,因此一个初创公司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找到 PMF 之前和之后
  • 在找到 PMF 之前,需要更好地提供用户所需的产品,更有效地与用户交流并了解他们的需求
  • 找到 PMF 之后,才是全力以赴地进行宣传和销售

销售创新,而不是产品

  • Slack 卖的不是「群组聊天系统」,而是「组织架构的重塑」
  • 以"降低沟通成本"、"零成本信息管理"、"更好、更快地做出决策"、"随时随地搜索团队交流历史"、"减少 75% 的电子邮件"等方式来推销的产品
  • 创造你自己的市场,也是找到 PMF 的一种方式

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

  • 每个产品实际上都在塑造其用户——让用户以特定的方式行事,以特定的方式思考,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甚至是对自身的认知
  • Slack 的目标是期望用户放弃长期以来依赖电子邮件的习惯,转而投入大量时间去适应一个陌生的新应用
  • 为了达成这一个目标,Slack 需要做到近乎完美的执行,所以开发出一款漂亮,优雅,考虑周到的软件尤其重要,每一处深思熟虑,精益求精的细节都会让用户继续留下来,而任何使用的挫败感都会让用户觉得不值得

相关链接

  • We Don’t Sell Saddles Here

【AI】你不应该因为 DeepSeek 而 Fomo

原因 1:在叙事上 DeepSeek 存在被高估

  • DeepSeek 是一家在大模型领域表现优秀的企业,尤其在成本控制方面表现出色,其产品以较低价格提供接近顶尖模型 80% 性能的服务,受到价格敏感型用户的青睐
  • 然而,DeepSeek 的成功更多是基于其技术成果在国际上引起的震动,以及美国政府对中国企业的围追堵截等因素的叠加,而非其模型就是业界最好的
  • 此外,DeepSeek 的成功也反映了大模型发展本身值得关注,但并不意味着其他中国厂商的产品一无是处

原因 2:DeepSeek 并没有突破我们所熟悉的技术发展的成熟度曲线

  • 任何新技术的发展都会经历一个成熟度曲线,DeepSeek R1 的模型虽具开创性,但随着应用的深入,其缺陷也逐渐显现,如幻觉率较高、指令遵循能力较弱等
  • DeepSeek R1 并非「万能的许愿机」,其落地应用会面临诸多实践问题,仍需人类参与解决
  •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目前很难判断 AI 技术处于哪个阶段,盲目 All in 并非明智之举,保持学习状态、关注技术发展才是关键

原因 3:从取代大部分人工作的角度来说,DeepSeek 并不实用

  • DeepSeek R1 的多轮对话能力差、幻觉问题严重,这使得其在需要稳定安全、精确无误输出的场景中表现不佳
  • 例如,在实时性要求高的游戏 NPC、同声传译、口语练习,以及需要长上文或长下文处理的翻译、稿件输出等场景中,DeepSeek R1 并非最佳选择
  • 因此,DeepSeek R1 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大部分人会因此失业,其对工作的取代能力被高估了

相关链接

  • 你不应该因为 DeepSeek 而 Fomo

【效率】休息日和恢复日

休息日和恢复日看似都是休息,但是对于个人精力和动力恢复有着完全不同的作用

  • 休息日是当个人感到极度疲惫或资源不足时,只能进行一些低能量活动,比如漫无目的的刷短视频、玩游戏、对着电视无休止的换台。这些活动虽然可以暂时缓解疲劳,但并不能真正恢复精力
  • 恢复日是在个人有足够的精力和资源时,能够自由地进行自己喜欢的活动,比如冥想、散步、阅读或与朋友和家人共度时光,这些活动才真正有助于恢复精力和动力

恢复日对于防止倦怠和维持长期生产力至关重要。许多人在周末或假期仍然处于工作模式,导致他们无法真正恢复自己的精力,长期缺乏真正的休息可能导致倦怠,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通过定期安排恢复日,个人可以更好地管理精力,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安排恢复日有两种方式: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

  • 自下而上的方法是一种从个人的内在感受和需求出发,倾听身体和内心的声音,根据当下的感受来决定如何休息
    • 关注身体信号:通过身体的自然反应(如肚子的感觉)来判断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比如,如果身体渴望新鲜空气和自然,去公园散步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灵活调整:如果在休息日感到疲惫,可以选择更轻松的活动;如果精力充沛,可以尝试更有挑战性的活动
  • 自上而下是一种从整体规划出发,通过预设规则和框架来安排休息
    • 预设规则:提前制定一系列规则来指导休息日的安排。比如,不使用社交媒体、不处理工作邮件、不进行任何与工作相关的活动
    • 减少决策疲劳:尽量减少决策的复杂性,比如每周固定一天作为休息日,提前做好计划

相关链接

  • Rest Days vs Recovery Days

【观点】如何衡量个人成长

个人成长不仅仅是经济成功或社会地位的提升,更是内在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除了传统的衡量指标(比如净资产或粉丝数量),这篇推荐的内容作者就提出了三个更关乎内在的衡量指标:变化率、解决问题的时间和未来选择的数量

  • 变化率是指一个人在3-6年内经历的变化程度,每3-6年,人们会经历显著的变化,包括工作、生活方式和社交圈的变化。这种变化率反映了个人的适应能力和成长速度
  • 解决问题的时间是指一个人解决生活中重大问题所需的时间。生活中有三个主要问题:职业、家庭和财务,通常需要十年时间来解决。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为未来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安全感
  • 未来选择的数量是指一个人在未来拥有的选择数量。每几年,人们会放弃一些梦想,因为意识到无法实现。但作者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拥有的可能性越来越多,因为他掌握了更多的技能和资源

所以基于这三个指标,可以

  1. 每 3-6 年成为一个新的人:通过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环境,可以保持个人的成长和活力
  2. 尽快解决重大问题:解决职业、家庭和财务等重大问题可以为未来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安全感。这种方法强调了问题解决的速度和效率
  3. 最大化未来选择:通过选择能够提供未来机会的行动,可以保持个人的成长和灵活性

相关链接

  • Measuring personal growth

工具推荐

  • Hacker News 每日播报:一个基于 AI 的 Hacker News 中文播客项目,每天自动抓取 Hacker News 热门文章,通过 AI 生成中文总结并转换为播客内容

Hacker News 每日播报:一个基于 AI 的 Hacker News 中文播客项目,每天自动抓取 Hacker News 热门文章,通过 AI 生成中文总结并转换为播客内容

  • StickerBaker: 一个开源的 AI 贴纸图片生成工具

StickerBaker: 一个开源的 AI 贴纸图片生成工具

  • MultiPost:一个开源的多平台发布工具,可以一键发布到微博、知乎、小红书等社交媒体

MultiPost:一个开源的多平台发布工具,可以一键发布到微博、知乎、小红书等社交媒体

  • Onlook: 一个开源的设计师工具,直接在 React 应用中进行设计并将更改发布到代码中

Onlook: 一个开源的设计师工具,直接在 React 应用中进行设计并将更改发布到代码中

  • developer-icons: 设计工具和开发者工具的免费目标集合

developer-icons: 设计工具和开发者工具的免费目标集合


本周刊由独立开发沉思录运营

注:本文转载自juejin.cn的两万焦的文章"https://juejin.cn/post/7474429793964408867"。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此博客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复制链接
复制链接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和回复 注册

/ 登录

评论记录:

未查询到任何数据!
回复评论:

分类栏目

后端 (14832) 前端 (14280) 移动开发 (3760) 编程语言 (3851) Java (3904) Python (3298) 人工智能 (10119) AIGC (2810) 大数据 (3499) 数据库 (3945) 数据结构与算法 (3757) 音视频 (2669) 云原生 (3145) 云平台 (2965) 前沿技术 (2993) 开源 (2160) 小程序 (2860) 运维 (2533) 服务器 (2698) 操作系统 (2325) 硬件开发 (2491) 嵌入式 (2955) 微软技术 (2769) 软件工程 (2056) 测试 (2865) 网络空间安全 (2948) 网络与通信 (2797) 用户体验设计 (2592) 学习和成长 (2593) 搜索 (2744) 开发工具 (7108) 游戏 (2829) HarmonyOS (2935) 区块链 (2782) 数学 (3112) 3C硬件 (2759) 资讯 (2909) Android (4709) iOS (1850) 代码人生 (3043) 阅读 (2841)

热门文章

143
阅读
关于我们 隐私政策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0-2025 蚁人论坛 (iY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