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Coding 的发展,可能已经超出了大家的想象
我是一位工作了 9 年的前端程序员。 我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 一直在致力于做前端最好的面试题库。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直接到这个专栏: juejin.cn/column/7366…
距离最近的一次题库更新, 已经过去三周多了。 这个应该是我去年 3 月份开始题库立项以来,最长的停更时间。 并不是我懒了, 而是我感觉时代已经在 我们猝不及防的时候发生变化了。 让我不得不去思考,我做的这些题库真的是有意义的吗?或者是说以后是有意义的吗?
我先来给大家讲几个故事, 相信一定会让大家对 AI Coding 发展现状大为震惊。
-
谷歌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在 2024 年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谷歌超过四分之一的新代码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然后由工程师审查和接受.
-
网友仅在一次对话中,就用 threejs+cannonjs 创建出一个 3D 太阳系模型,包含了物体和碰撞效果。
-
使用 Claude 3.5 Sonnet 进行编码比 GPT-4,或任何其他大型语言模型效率高 10 倍
-
用不到 2 分钟,做出了一个戴着太阳镜的小狗吃骨头的游戏
-
3 分钟的时间,做出了马里奥克隆版,并且为角色提供了动画效果。
-
神经网络可视化 有人利用 AI Coding 做了可视化深度学习,不过因为消息限制,不得不暂停。
-
重建 3D「模拟矩阵」 Claude 3.5 Sonnet 是第一个能在首次尝试中,重现电影《黑客》中「数据流」3D 场景的模型。
-
AI Coding 可以画出独角兽 SVG 图。
给大家介绍一下:最强的 AI Coding 模型 Claude 3.5 Sonnet 一夜封王
我最开始对 AI Coding 的发展,其实一直都是嗤之以鼻。 我对其的印象其实很多时候, 都停留在类似于 GitHub Copilot 等工具, 支持一些基础的代码提示功能, 完全没有危机感。
不知道各位看官老爷们,看了上面的案例之后, 是否有一定的危机感了?
2024 年 6 月份 真正最强的王 Claude 3.5 Sonnet 可能已经在大家不知不觉中, 悄无声息的登场了。
Claude 3.5 Sonnet 是美国 Anthropic 公司于 2024 年 6 月 21 日发布的 AI 模型
Anthropic 成立于 2021 年,由OpenAI前高层丹妮拉・阿莫迪(Daniela Amodei)和达里奥・阿莫迪(Dario Amodei)创立
发展历程如下
不知道各位看官来也看出啥门道了没?
没错 Claude 3.5 Sonnet 其实就是 OpenAI 早期孵化的模型, 从 2015 年就已经开始, 只是后来因为一些高层的决策, 独立出去了。
Claude 3.5 Sonnet 评测完胜 GTP-4o
性能方面: Claude 3.5 Sonnet 在评估中胜过 GPT-4o,其生成速度是 Claude 3 Opus 的 2 倍,且在视觉方面的表现全面超越 GPT-4o 。
价格上: Sonnet 处理每百万输入 token 仅需 3 美元,每百万输出 token 仅为 15 美元,与 GPT-4o 的每百万输入 token 收费 5 美元,每百万输出 token 为 15 美元不相上下。
在编码效率上: Claude 3.5 Sonnet 比 GPT-4 或任何其他大型语言模型效率高 10 倍,还可通过 Artifacts 功能在聊天旁边生成和运行代码,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AI Coding 矩阵
为何介绍这么多 Claude 3.5 Sonnet
?
Claude 3.5 Sonnet
是我们普通人, 不依靠大厂背景,能使用到的, 最强的 AI Coding 模型, 因为其价格便宜, 可以向 GTP-4o 一样, 给大家使用。 在同样价格范围内, 它就是最强的。
所以也就有大量的应用, 基于 Claude 3.5 Sonnet
, 一跃成为 最强 AI 产品。
后续我会介绍这些,因为 Claude 3.5 Sonnet
加持,一跃成为最强的 AI Coding 产品里面的最强王者。
最强在线代码生成平台 v0.dev
访问链接:v0.dev/
生成一个非常漂亮的官网, 只需要 1 分钟。
它深度理解自然语言,当开发者输入如 “构建一个展示产品列表且具备筛选功能的页面” 这样的文本提示时,v0.dev 迅速启动其智能引擎,基于 shadcn/ui 和 Tailwind CSS 库,在眨眼之间生成精准的 React 代码。
值得一提的是,v0.dev 还具备强大的图像识别与借鉴能力。这个就意味着, 你直接可以将设计搞上传, 基本上能保证非常高的还原度。
对于开发人员而言,它极大地降低了开发门槛,无论是初涉前端领域的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资深开发者,都能借助其力量快速启动项目,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聚焦于核心业务逻辑的实现与创新设计的探索上。
最强 AI Coding IDE
接下来介绍的就是真正杀手级别的应用了。 它们甚至可以直接应用企业级项目上, 直接让 AI 生成企业级代码, 它们都能非常好的理解, 你的代码上下文, 其代码生成能力, 至少是对标 初级、中级程序开发者。 可以解决大量重复劳动的开发。
cursor IDE
cursor IDE 是真正的让使用「自然语言来编程」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来我们再讲点儿真实的故事:
-
Cloudflare 开发关系和社区副总裁 Ricky 说,他的女儿在 AI 的帮助下,使用 Cursor 在 45 分钟内就做出了一些编程成果。
-
只需不到 2 分钟就能生成一个正常工作的数据库。
-
在 YouTube 上,有博主称,他用在没有任何编码基础的情况下, 使用 Cursor AI 编程开发的 App,并且登上了 Appstore(付费)排行榜第一。
就问大家是否够神话?但是 cursor 就是能做到;
用大家能够理解的话语, 我来介绍一下 cursor IDE:
- 它是可以直接使用 自然语言进行代码生成的 IDE 工具, 是基于 vs code forks 下来的一个 IDE 项目, 可以一键同步 vs code 的配置, 插件;甚至 UI 都和 vs code 有 95% 的相似度。
- 它可以给基于前项目生成代码,跟当前项目的代码风格,基本上保持一致, 有非常非常强的上下文理解能力。
- 对于新项目, 能够非常好的生成优秀的代码。 真是是优秀的代码, 这种代码, 丢给任何程序员进行二次开发都是没有问题的。
- 支持隐私模式:也就是你可以放心大胆的去使用你的代码, 不用担心你的公司代码会被上传到外部服务器上,导致代码泄露。
windsurf IDE
Windsurf IDE 是由 Codeium 团队开发的下一代 AI 编程助手,是 Cursor 的竞品;
它我就不过多介绍了, 有兴趣的可以直接看掘金文章即可:
Windsurf:超越 Cursor 的下一代 AI 编辑器
AI 全自动开发神器 Windsurf!Cursor 的强力替代方案!GPT-4o 和 Claude 模型免费用!
至于网上很多在争论 cursor 和 windsurf 孰强孰弱的问题, 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哈。 建议大家都多去体验一下。
AI Coding 背景下的焦虑与思考
之前我在掘金上看了一位同学的文章, 关于 「前端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作者指了两个方向:
- 架构设计
- 从专才到多才:比如前段学学 UI 设计等;
这个当时就引发了我的思考。 基于 AI Coding 的未来, 架构设计和多才, 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我们所有的开发, 其实面对的都是几个问题:1. 如何让菜鸟能够快速上手做需求, 少写垃圾代码。 2. 如果在有效的人力内做更多的事儿, 接更多的需求。 3. 如何让项目无限大的情况下, 还能保持高效迭代。 4. 如何让项目质量高、性能好、少出 BUG;
所有的开发无论是架构, 还是高级工程师, 还是做啥方向, 基本上都是围绕这几个方向来的。 这个是我的个人理解。 以前为了更好的做上面的几个事儿。 基本上走的就是 「架构师+一堆普通一线开发」路线, 或者「apaas 搭建路线」;
现在 AI Coding 出来了, 以我的认知来说,灭掉架构和 apaas 不是更好的架构, 不是更好的配置化搭建。 而是更好的 ai 写代码。
基于现在的 AI Coding 现状, 我们可以大胆预测一下未来: 以后是否会变成 [1 个正式员工 + ai] = [1 个正式员工 + 一堆外包 + 不错的架构] 模式。
所以 11 月份以后我的题库也在逐步的放慢更新速度了, 因为有一些事情, 感觉时代来了。 可能就是做了一些无用功。 当然出路, 其实我也在想, 我们的出路是啥, 不过我目前没有太好的想法, 还在摸石头过河中。
当然从悲观的方向来说:也就意味着以后, 一定是初级、中级会越来越难, 是真的会逐步的被 ai 替代掉。
关于我自己的对未来和 AI Coding 的思考:
- ai 不能完全替代程序员, 程序员依然要充当逻辑胶水的作用。 但是我们有更多的时间, 去思考业务, 去消化理解业务。
- 可以让自己具备一些产品的能力(因为试错成本较低);加强运营能力/ 加强项目管理能力。我们是否可以通过产品思维 + 程序员思维, 就可以把一个功能给做了?
- 基于 AI Coding 下的系统设计可能更加重要:如何让 ai coding 能力最大化; 如何让新功能直接使用 ai 生成;如何通过 ai 对旧的代码进行渐进式改造;如何使用 AI 去提升效率, 更低成本低试错, 更高效的交付?
当然上述真是我的一些思考, 很多思考实际上是没有啥结论。 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评论记录:
回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