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最新 热门 推荐

  • 首页
  • 最新
  • 热门
  • 推荐

【计算机网络】Tcp报文的组成,Tcp是如何实现可靠传输的?

  • 25-03-08 01:02
  • 2966
  • 6323
blog.csdn.net

Tcp的报文组成

TCP(传输控制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一种重要的传输协议,其报文组成包括多个字段,每个字段具有特定的含义。以下是TCP报文头的主要组成部分:

  1. 源端口号(Source Port):占用16位,表示发送数据的应用程序在源主机上的端口号。

  2. 目的端口号(Destination Port):占用16位,表示接收数据的应用程序在目的主机上的端口号。

  3. 序列号(Sequence Number):占用32位,表示数据流中的字节顺序,主要用于数据重组和管理。

  4. 确认号(Acknowledgment Number):占用32位,只有在ACK标志位为1时有效,表示接收方期望接收的下一个字节的序号。

  5. 数据偏移(Data Offset):占用4位,表示TCP头部的大小,以32位字为单位,确定数据部分的起始位置。

  6. 保留位(Reserved):占用6位,保留供将来使用,一般设置为0。

  7. 标志位(Flags):占用6位,包含多个控制位,例如URG(紧急指针)、ACK(确认)、PSH(推送)、RST(重置)、SYN(同步)和FIN(结束)等。

  8. 窗口大小(Window Size):占用16位,表示接收方当前可接收的字节数,用于流量控制。

  9. 校验和(Checksum):占用16位,用于错误检测,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未受到损坏。

  10. 紧急指针(Urgent Pointer):占用16位,仅当URG标志位为1时有效,表明紧急数据的偏移量。

  11. 选项(Options):可变长度,用于支持一些扩展功能,如最大报文大小等。

  12. 填充(Padding):用以确保TCP头部的总长度为32位的整数倍。

以上是TCP报文的基本结构,通过这些字段,TCP能够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和流量控制,为互联网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什么是可靠传输?

可靠传输是指在数据通信过程中,确保数据从发送方准确、完整地传递到接收方的一种机制。这一过程涉及多个关键特性,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传输的有效性。以下是可靠传输的一些主要特征:

  1. 数据完整性:接收方能够确认接收到的数据与发送方发送的数据完全一致,确保没有数据丢失或损坏。

  2. 顺序传输:数据按照发送的顺序到达接收方,有助于避免因网络拥塞或路由变化导致的数据顺序混乱。

  3. 确认应答:接收方在成功接收数据之后,发送确认信号(ACK)给发送方,发送方根据确认信号判断数据是否成功送达。

  4. 超时重传:当接收方未收到某些数据包,或检测到数据包损坏时,能够请求发送方重新发送这些数据包,确保所有数据最终都能被完整接收。

  5. 流量控制:通过调节发送方的数据传输速率,防止接收方因处理速度较慢而导致的缓冲区溢出,从而维持网络传输的稳定性。

  6. 拥塞控制:当网络出现拥堵时,传输协议能够动态调整数据发送速率,减少网络负载,避免网络崩溃。

可靠传输通常由传输层的协议提供,例如TCP(传输控制协议),通过实施上述机制,确保应用层数据在不可靠的网络环境中安全、有效地传输。它对需要高质量数据传输的应用(如文件传输、网页浏览和在线客服等)至关重要。

Tcp是如何实现可靠传输

顺序传输和确认应答机制

顺序传输

顺序传输指的是TCP确保数据包按照发送的顺序到达接收方。具体实现机制如下:

  • 序列号:每个TCP段都有一个序列号,用于标识数据在数据流中的位置。序列号的分配通常是字节级别的,保证发送的数据能够被接收方按照正确的顺序重组成原始数据。

  • 重组数据:接收方在接收到多个TCP段后,会根据序列号对数据进行排序,确保数据按照发送顺序排列,尽管网络中的数据包可能因路由不同而异步到达。

  • 丢包处理:如果接收方收到的数据包中缺少某个序列号的数据段,它会立即注意到,并停止确认后续的段,从而促使发送方重传丢失的数据。

这种机制特别重要,因为许多应用层协议(如HTTP和FTP)要求数据按顺序处理,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逻辑性。

确认应答

确认应答机制用于确保发送的数据包成功到达接收方。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 确认号(ACK):接收方在成功接收数据段后,会发送一个确认应答给发送方,确认应答中包含下一个期望接收的字节的序列号。这表示接收方已成功接收到序列号之前的所有字节。

超时重传机制

  • 超时重传:发送方在发送数据后,会启动一个计时器,等待接收方的确认应答。如果在预定时间内没有收到确认,应发送方会重传未确认的数据段。

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机制 

TCP(三次握手)是一种用于建立连接的协议,它通过三次信息交换过程来确保双方的通信能力和状态,从而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以下是三次握手的详细描述:

三次握手过程

  1. 第一次握手(SYN):

    • 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一个SYN(Synchronize)报文段,请求建立连接。该报文包含客户端的初始序列号(ISN)。
    • 此时,客户端进入SYN_SENT状态,等待服务器的响应。
  2. 第二次握手(SYN-ACK):

    • 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SYN报文后,响应一个SYN-ACK(Synchronize-Acknowledgment)报文段。
    • 该报文不仅确认了客户端的请求(确认号加1),同时也发送了服务器自己的初始序列号(ISN)。
    • 服务器在此时进入SYN_RECEIVED状态,等待客户端的进一步确认。
  3. 第三次握手(ACK):

    •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报文后,发送一个ACK(Acknowledgment)报文段,作为对服务器的确认,该报文确认号为服务器序列号加1。
    • 此时,客户端进入ESTABLISHED状态,表示连接已成功建立。同时,服务器收到此ACK报文后,也进入ESTABLISHED状态。

握手机制的重要性

  • 确认双方有效性:三次握手确保了客户端和服务器双方都能正常工作,并且可以进行数据传输。
  • 初始化序列号的交换:通过序列号的交换,双方能够了解到各自的数据流起始位置,从而保证后续数据的顺序和完整性。
  • 避免错误连接:如果客户端已经有一个与服务器的连接,通过三次握手机制能够避免错误的连接请求。

通过三次握手,TCP协议确保了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为后续的数据传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过程使得TCP成为一个面向连接、可靠、顺序传输的协议,广泛应用于互联网各种场景中。

TCP(传输控制协议)中的四次挥手是用于终止连接的过程,它确保双方在断开连接时能安全、有效地完成数据传输的关闭。以下是四次挥手的详细描述:

四次挥手过程

  1. 第一次挥手(FIN):

    • 主动关闭连接的一方(通常是客户端)发送一个FIN(Finish)报文段,表示它已经完成数据的发送,希望关闭连接。
    • 发送FIN后,该方进入FIN_WAIT_1状态,等待对方的确认。
  2. 第二次挥手(ACK):

    • 被动关闭连接的一方(通常是服务器)收到FIN报文后,发送一个ACK(Acknowledgment)报文段作为确认,确认号为收到的序列号加1。
    • 发送ACK后,服务器进入CLOSE_WAIT状态,表示它已经收到关闭请求,但还可能有数据需要发送给客户端。
  3. 第三次挥手(FIN):

    • 服务器在确认客户端的FIN后,发送一个自己的FIN报文段,这表示服务器已经没有数据要发送了,请求关闭连接。
    • 服务器发送FIN后,进入LAST_ACK状态,等待客户端的确认。
  4. 第四次挥手(ACK):

    •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FIN报文后,发送一个ACK报文段作为确认,确认号为服务器的序列号加1。
    • 客户端在发送ACK后进入TIME_WAIT状态,等待定时间以确保服务器收到ACK,然后释放连接资源。
    • 服务器在收到ACK后进入CLOSED状态,连接正式关闭。

挥手机制的重要性

  • 确保数据完整性:四次挥手确保所有数据在连接关闭前都能够完整传输,避免数据丢失。
  • 明确的关闭状态:通过明确的状态转变,双方可以确认彼此已经结束数据传输,并安全地关闭连接。
  • 对称性:双方都通过FIN和ACK报文段参与到连接的终止中,使得连接关闭过程相对对称,增加了可靠性。

在TCP连接的建立与关闭过程中,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机制共同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四次挥手特别适用于需要确保数据完整且可靠的应用场景,如文件传输和数据库连接等。

 滑动窗口机制

TCP(传输控制协议)中的滑动窗口机制是一种流量控制方法,它使得数据能够在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高效且有序地传输。这一机制通过动态调整发送方可以发送的未确认数据量,从而优化网络资源的使用,避免数据丢失和拥塞。以下是滑动窗口机制的详细描述:

滑动窗口机制的基本原理

  1. 窗口大小:

    • 窗口大小(Window Size)是接收方能够接收的最大数据量(以字节为单位),通过TCP头中的窗口字段进行传递。窗口大小的选择与接收方的缓冲能力及网络状况有关。
  2. 发送方和接收方的合作:

    • 发送方在发送数据时,必须遵循接收方设置的窗口大小。这意味着发送方在未收到确认应答之前,不能发送超过窗口大小的数据。接收方根据自身的缓冲状态动态调整窗口大小,并通过ACK报文将新的窗口信息反馈给发送方。
  3. 滑动过程:

    • 随着数据包的发送和确认,窗口在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滑动”。例如,当发送方发送了窗口中的数据并收到确认后,窗口就向前滑动,允许发送更多的数据。
    • 通过这种方式,发送方可以在不等待确认的情况下,连续发送多个数据段,从而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滑动窗口机制的优点

  1. 减少延迟:

    • 传统的停止等待协议需要在每个数据段后等待确认,而滑动窗口允许连续发送多个段,从而显著减少了延迟,并提高了网络的吞吐量。
  2. 适应网络状况:

    • 根据当前网络的拥塞情况和接收方的处理能力,窗口大小可以动态调整,确保数据流量的稳定,避免不必要的数据包丢失或拥塞。
  3. 流量控制:

    • 滑动窗口通过限制未确认的数据量,防止发送方发送速度过快导致接收方的缓冲区溢出,从而有效地保障了网络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流量控制机制

TCP(传输控制协议)的流量控制机制是为了防止发送方以过快的速度发送数据,从而导致接收方的缓冲区溢出而导致数据丢失。流量控制确保发送方与接收方之间的传输速率相匹配,保障数据的可靠传输和网络的稳定性。以下是TCP流量控制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

1. 流量控制的基本概念

流量控制是指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接收方根据自身的处理能力和可用缓冲区大小,告知发送方当前能够接收的数据量,以避免由于发送方的数据发送过快而导致的接收方溢出或丢包。流量控制主要通过TCP头部中的窗口大小(Window Size)字段实现。

2. 窗口机制

  • 滑动窗口:

    • 在TCP中,流量控制是通过滑动窗口机制实现的。接收方在TCP连接中维护一个窗口,表示其可以接收的未确认字节的数量。窗口的大小是动态变化的,反映了接收方的缓冲能力。
  • 动态调整:

    • 接收方根据自身的处理情况,不断调整窗口大小。在发送ACK报文时,接收方会附带当前的窗口大小信息。发送方根据接收到的窗口大小动态调整发送的数据量,以适应接收方的接收能力。

3. 流量控制的实现过程

  • 数据发送:

    • 发送方在发送数据时,会检查当前的窗口大小,确保发送的数据量不超过这个限制。比如,如果窗口大小为4个数据段,发送方将允许发送4个未确认的数据段。
  • 接收方反馈:

    • 当接收方接收到数据并处理后,会通过ACK报文向发送方反馈确认信息,包括当前可用的窗口大小。如果接收方的缓冲区接近满载状态,窗口大小会减少,发送方在接收到减小的窗口大小后,必须减少数据发送量。
  • 处理拥塞:

    • 如果网络出现拥塞,数据包丢失或延迟,接收方可以通知发送方降低发送速度,从而有效地控制流量。这一机制结合了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以保证网络的总体稳定性。

4. 优点

  • 防止数据丢失:

    • 通过控制发送速率,流量控制能够有效防止因接收方无法处理过多数据而导致的数据丢失。
  • 改善网络资源利用:

    • 动态调整窗口大小使得TCP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状态,从而提高网络的利用率和数据传输效率。
  • 适应不同网络环境:

    • 流量控制机制使得TCP能够适应不同的网络条件(如延迟和带宽),确保数据能够可靠传输。

总体而言,TCP的流量控制机制通过合理的窗口管理和动态控制,确保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是网络通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拥塞控制机制

TCP(传输控制协议)中的拥塞控制机制是为了防止网络拥塞,提高网络利用率,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拥塞控制对于维持网络的稳定性和传输效率至关重要,特别是在网络条件不稳定的环境中。以下是TCP拥塞控制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

1. 拥塞控制的基本概念

拥塞控制是一种动态调整数据发送速率的策略,以避免网络过载和数据包丢失。当网络中数据流量超过其承载能力时,就会出现拥塞,导致延迟增加和数据包丢失。TCP通过监测和调整传输速率来控制拥塞,以适应网络的当前状态。

2. 拥塞控制的主要算法

TCP中采用了一些经典的拥塞控制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慢开始(Slow Start)
  • 在连接建立后,TCP的拥塞窗口(Congestion Window,cwnd)初始设置为一个较小的值,通常为1个数据段。
  • 随着每次成功的ACK接收,拥塞窗口大小以指数级增长,每收到一个ACK,增加一个数据段,直到达到一个阈值(慢开始阈值,ssthresh)。
  • 这种增长方式帮助TCP快速找到可用的带宽,但在网络开始拥塞前迅速增加发送速率。
2. 拥塞避免(Congestion Avoidance)
  • 当拥塞窗口达到慢开始阈值后,TCP进入拥塞避免阶段。在这个阶段,窗口以线性方式增长。
  • 每经过一个往返延迟(RTT),拥塞窗口增加1个数据段,减少了网络过载的风险。
3. 快重传(Fast Retransmit)
  • 当接收方发现缺失的数据段(例如,接收到三个重复的ACK),它会立即向发送方请求重传缺失的数据段,而不是等待超时。
  • 这种机制能够快速恢复数据的传输,降低数据包的丢失延迟。
4. 快恢复(Fast Recovery)
  • 在快重传之后,TCP会启用快恢复机制,进入重复ACK接收后,TCP会将慢开始阈值减半,然后进行线性增长,避免重启整个慢开始过程。
  • 这样可以迅速恢复连接的有效传输状态,而不是从最小窗口重新开始增长。

3. 拥塞控制的工作过程

  • 监测网络状态:TCP通过技术手段监测网络延迟、丢包率等信息,以判断当前的网络状态。
  • 调整拥塞窗口:根据监测到的状态,及时调整拥塞窗口的大小。若发现包丢失,则减少窗口大小,调慢发送速率;若网络状态良好,则逐步增加窗口,提升发送速率。
  • 动态反馈:TCP通过ACK报文向发送方反馈接收状态,并且根据反馈的信息实时调整发送速率。

4. 优点

  • 提高网络利用率:通过合理控制发送速率,拥塞控制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带宽,而不至于导致拥塞。
  • 保护网络稳定性:避免因数据流量过大导致的网络崩溃,维护网络的整体健康状态。
  • 响应网络变化:在网络条件变化时,TCP能够快速适应,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总结而言,TCP的拥塞控制机制,通过慢开始、拥塞避免、快重传和快恢复等多种算法,能够有效管理网络流量,降低数据传输中的延迟和丢包风险。这些机制确保了在复杂网络环境中,TCP能够持续高效地进行数据通信。

 

文章知识点与官方知识档案匹配,可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
网络技能树认识身边的计算机网络常见的网络设备47477 人正在系统学习中
注:本文转载自blog.csdn.net的一只淡水鱼66的文章"https://blog.csdn.net/yican2580/article/details/142618177"。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此博客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复制链接
复制链接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和回复 注册

/ 登录

评论记录:

未查询到任何数据!
回复评论:

分类栏目

后端 (14832) 前端 (14280) 移动开发 (3760) 编程语言 (3851) Java (3904) Python (3298) 人工智能 (10119) AIGC (2810) 大数据 (3499) 数据库 (3945) 数据结构与算法 (3757) 音视频 (2669) 云原生 (3145) 云平台 (2965) 前沿技术 (2993) 开源 (2160) 小程序 (2860) 运维 (2533) 服务器 (2698) 操作系统 (2325) 硬件开发 (2492) 嵌入式 (2955) 微软技术 (2769) 软件工程 (2056) 测试 (2865) 网络空间安全 (2948) 网络与通信 (2797) 用户体验设计 (2592) 学习和成长 (2593) 搜索 (2744) 开发工具 (7108) 游戏 (2829) HarmonyOS (2935) 区块链 (2782) 数学 (3112) 3C硬件 (2759) 资讯 (2909) Android (4709) iOS (1850) 代码人生 (3043) 阅读 (2841)

热门文章

129
网络与通信
关于我们 隐私政策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0-2025 蚁人论坛 (iY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