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最新 热门 推荐

  • 首页
  • 最新
  • 热门
  • 推荐

鸿蒙OS 5 架构设计探秘:从分层设计到多端部署

  • 25-04-24 12:01
  • 3980
  • 12458
blog.csdn.net

文章目录

  • 鸿蒙OS架构设计探秘:从分层设计到多端部署
    • 一、鸿蒙的分层架构设计
    • 二、模块化设计的精髓
    • 三、智慧分发设计:资源的动态调度
    • 四、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的实践
    • 总结与思考

鸿蒙OS架构设计探秘:从分层设计到多端部署

最近两年来,我一直在跟进鸿蒙系统的发展,从EMUI到HarmonyOS,见证了这个国产操作系统从无到有的成长历程。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鸿蒙系统架构的理解和实践心得。

一、鸿蒙的分层架构设计

鸿蒙OS采用了一种独特的"1+8+N"分层架构,这和我们熟悉的Android、iOS有很大不同。这种架构让整个系统更加灵活,能更好地适应从智能手表到车机等不同设备。

从底层到上层,鸿蒙系统主要分为:

  1. 内核层:包括鸿蒙微内核、Linux内核和LiteOS
  2. 系统服务层:提供基础系统能力
  3. 框架层:为应用开发提供API
  4. 应用层:用户可见的应用程序

这种设计的最大优势在于"硬件下沉,应用上浮"。简单来说就是让硬件适配更简单,应用开发更统一。

来看一个调用系统服务的简单代码示例:

import systemParameter from '@ohos.systemparameter';

// 获取系统参数示例
export default {
  getSystemInfo() {
    try {
      // 获取设备类型
      const deviceType = systemParameter.getSync("const.build.characteristics");
      console.info(`当前设备类型: ${deviceType}`);
      
      // 获取系统版本
      const osVersion = systemParameter.getSync("const.product.software.version");
      console.info(`系统版本: ${osVersion}`);
      
      return {deviceType, osVersion};
    } catch(error) {
      console.error(`获取系统参数失败: ${error.message}`);
      return null;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记得我刚开始接触这套架构时,还挺不习惯的,但用久了就发现,这种分层确实让跨设备开发更加一致。

二、模块化设计的精髓

鸿蒙系统的另一大亮点是其模块化设计思想。系统功能被拆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卡片",可以根据设备能力进行组合。

这让我想起微服务架构,只不过鸿蒙把这种思想应用到了操作系统级别。对我们开发者而言,最直观的体现就是Ability机制。

在HarmonyOS中,应用由一个或多个Ability组成,主要分为:

  • FA (Feature Ability): 带UI的Ability
  • PA (Particle Ability): 无UI的后台服务

看一个简单的Ability示例:

import Ability from '@ohos.application.Ability'

export default class MainAbility extends Ability {
    onCreate(want, launchParam) {
        console.log("[Demo] MainAbility onCreate")
        // 能力创建时的初始化工作
        globalThis.abilityWant = want;
    }

    onDestroy() {
        console.log("[Demo] MainAbility onDestroy")
    }

    onWindowStageCreate(windowStage) {
        console.log("[Demo] MainAbility onWindowStageCreate")
        
        // 加载UI页面
        windowStage.loadContent('pages/index', (err, data) => {
            if (err.code) {
                console.error(`Failed to load content. Cause: ${JSON.stringify(err)}`)
                return
            }
            console.info("Succeeded in loading content.")
        })
    }
    
    // 其他生命周期方法...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我记得有次做一个跨设备项目时,这种模块化设计帮了大忙。同样的业务逻辑,只需要针对不同设备适配不同UI就行,省了不少工作量。

三、智慧分发设计:资源的动态调度

智慧分发可能是鸿蒙系统中最让我惊艳的部分。它能根据用户行为和设备状态,智能地分配系统资源,确保前台应用的流畅体验。

举个例子,当用户在玩游戏时,系统会自动为游戏分配更多计算资源;当接到重要通知时,系统会确保通知能及时展示。这种设计让整个系统感觉更"聪明"。

实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鸿蒙的分布式调度器。我们可以通过类似这样的代码来设置应用优先级:

import resourceSchedule from '@ohos.resourceschedule.resourceManager';

// 申请重要前台任务优先级
try {
  // 创建资源使用信息
  let resourceRequest = {
    "resourceType": resourceSchedule.ResourceType.CPU,
    "resourceLevel": resourceSchedule.ResourceLevel.HIGH
  };
  
  // 申请资源
  resourceSchedule.applyResourceRequest(resourceRequest).then(() => {
    console.info('资源申请成功,开始执行重要计算任务');
    performHeavyTask();
  }).catch((err) => {
    console.error(`资源申请失败: ${err.message}`);
  });
} catch(error) {
  console.error(`操作异常: ${error}`);
}

function performHeavyTask() {
  // 执行需要高CPU优先级的任务
  // ...
  
  // 任务完成后,释放资源
  resourceSchedule.releaseResourceRequest().then(() => {
    console.info('资源已释放');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之前接触过一个项目,我们需要在多种设备上运行复杂的图像处理算法。通过智慧分发机制,我们实现了根据设备性能自动调整处理精度的功能,让用户体验更加一致。

四、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的实践

这可能是大多数开发者最关心的部分。鸿蒙系统承诺"一次开发,多端部署",那么实际效果如何呢?

从我这两年的经验来看,情况是这样的:框架确实提供了统一的开发范式,但要做到真正的一码多端,还需要不少额外工作。

鸿蒙使用ArkUI作为UI框架,支持声明式开发范式。它有点像React和Flutter的结合体,学习曲线不算陡峭。

看个响应式多端适配的例子:

@Entry
@Component
struct ResponsiveLayout {
  @State screenType: string = 'unknown';

  aboutToAppear() {
    // 获取设备信息并设置屏幕类型
    this.detectScreenType();
  }
  
  detectScreenType() {
    // 这里应该是根据设备实际尺寸判断
    const windowWidth = px2vp(window.innerWidth);
    if (windowWidth < 600) {
      this.screenType = 'phone';
    } else if (windowWidth < 1200) {
      this.screenType = 'tablet';
    } else {
      this.screenType = 'desktop';
    }
  }

  build() {
    Column() {
      Text(`当前设备类型: ${this.screenType}`)
        .fontSize(20)
        .margin(20)
      
      if (this.screenType === 'phone') {
        this.buildPhoneLayout()
      } else if (this.screenType === 'tablet') {
        this.buildTabletLayout()
      } else {
        this.buildDesktopLayout()
      }
    }
    .width('100%')
    .height('100%')
  }
  
  @Builder
  buildPhoneLayout() {
    Column() {
      Text("手机布局").fontSize(18)
      // 手机专用组件布局
    }.width('100%')
  }
  
  @Builder
  buildTabletLayout() {
    Row() {
      Text("平板布局").fontSize(18)
      // 平板专用布局
    }.width('100%')
  }
  
  @Builder
  buildDesktopLayout() {
    Column() {
      Text("桌面布局").fontSize(18)
      // 桌面专用布局
    }.width('100%')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总结与思考

经过几年发展,鸿蒙系统的架构设计已经变得相当成熟。分层架构提供了清晰的系统边界,模块化设计增强了系统灵活性,智慧分发机制优化了资源利用,而多端部署能力则大大提升了开发效率。

不过,作为一个从业多年的开发者,我也要实事求是地说,鸿蒙系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在生态建设方面,还需要吸引更多开发者参与。

最后想说,技术没有国界,但产品有祖国。鸿蒙的发展代表了中国在操作系统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值得我们每一个开发者去了解和支持。

有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讨论,我会尽量解答大家的疑问。下期我打算分享一下鸿蒙应用上架的那些坑,敬请期待!


你们觉得鸿蒙系统的哪个设计理念最吸引你?欢迎留言讨论~

IT精英说
微信公众号
专注于AIGC与全栈开发的科技专业人士
注:本文转载自blog.csdn.net的熊文豪的文章"https://blog.csdn.net/weixin_66401877/article/details/146516446"。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此博客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复制链接
复制链接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和回复 注册

/ 登录

评论记录:

未查询到任何数据!
回复评论:

分类栏目

后端 (14832) 前端 (14280) 移动开发 (3760) 编程语言 (3851) Java (3904) Python (3298) 人工智能 (10119) AIGC (2810) 大数据 (3499) 数据库 (3945) 数据结构与算法 (3757) 音视频 (2669) 云原生 (3145) 云平台 (2965) 前沿技术 (2993) 开源 (2160) 小程序 (2860) 运维 (2533) 服务器 (2698) 操作系统 (2325) 硬件开发 (2492) 嵌入式 (2955) 微软技术 (2769) 软件工程 (2056) 测试 (2865) 网络空间安全 (2948) 网络与通信 (2797) 用户体验设计 (2592) 学习和成长 (2593) 搜索 (2744) 开发工具 (7108) 游戏 (2829) HarmonyOS (2935) 区块链 (2782) 数学 (3112) 3C硬件 (2759) 资讯 (2909) Android (4709) iOS (1850) 代码人生 (3043) 阅读 (2841)

热门文章

122
操作系统
关于我们 隐私政策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0-2024 蚁人论坛 (iY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