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最新 热门 推荐

  • 首页
  • 最新
  • 热门
  • 推荐

Hydro李天放:为了区块链我曾拒绝了李开复

  • 24-03-05 02:41
  • 3525
  • 5775
blog.csdn.net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记者 | Aholiab



在北京的创业圈,提起李天放很多人都不陌生。在今天90后创业大军的对比下,李天放不能算年轻,却也绝算不上老。我第一次跟他见面是2012年,六年来好像一直「没怎么变」。


李天放的标签有很多、海归、职业德州扑克玩家,移动互联网早期创业者、投资人等。但「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在创业领域,李天放的经历可谓十分丰富:「课程格子」创始人,最早入驻创新工场的团队之一;同时也是硅谷Palantir的早期成员;但也有些坎坷,比如最早创新工场孵化的7个团队中,只有2个没有获得天使投资,而李天放的团队是其中一个。后来他带领团队去丽江闭门开发,最终靠百万用户数据数据才拿到A轮投资。而这一切,在李天放眼中,也一样「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640?wx_fmt=jpeg

李天放

Hydro协议创始人


2016年,在处理完课程格子的相关事情之后,李天放休息了一年,去年开始帮李开复做一些人工智能的投资研究,看了很多项目。其中两个给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个是基于AI的算法平台Numer.ai,他们的核心业务是加密学,可以做到在不透露商业机密的前提下给AI算法提供数据。同时他们发了一个币,作为奖励机制来避免金融业的核心moral hazard问题:投资顾问赚了分钱,陪了却不分责任。


另一个是当开始想做AI芯片的比特大陆。李天放一开始以为比特大陆「只是个做矿机的硬件公司」,调研过才知道这家巨头对整个区块链生态的巨大影响。他发现「区块链比AI混乱多了,从零开始的机会也多多了」,于是决定放弃AI这一领域,转而用「百分百的时间投入区块链」。成立了投资基金Random Block Capital,也一手打造了Hydro协议。


以下为与李天放对话实录。



「就像打牌,入场最好的方式不是观望,是放点钱进去打」


区块链大本营:听说你前期是先跟王博闻成立了一个投资基金,对于刚入场的人来说,这是个很大胆的做法。

李天放:最早我其实是自己先做了一个公众号,写一些自己对于一些项目的看法和理解。觉得真正研究一件事情需要放点真钱进去。毕竟没有人能够玩免费德州扑克成为高手。 说是基金,但当时主要的资本是我们自己的。


我喜欢从first principle思考,擅长基本分析,所以我负责看很多白皮书。另一个合伙人是原来课程格子的技术负责人,他做的是研究项目代码,搭建数据分析系统,和量化交易。


我们当时的理解,区块链是一个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结合,有点像对冲基金,有一点像开源社区运营,但也有点像VC。所以我们还需要一个像VC一样去接触并了解团队的伙伴。这个时候我们就拉来了王博闻,当时他恰好在真格基金帮戴雨森在世界各地跑,专看区块链项目。


区块链大本营:你们投了多少项目?

李天放:我们是去年开始开始投,第一个月投了10个项目、第二个月投了3个、第三个月投了1个,最后是三个月投1个,越来越少。就和打牌一样,你对这个领域不了解的话,只要是看着不错的就都在轮盘上放很多注。后来你会发现,其实99%的项目都是不值得投资的,剩下1%的项目如果你能找到它的话,能投多少投多少。所以当我们对事情看得越来越多,了解越来越深的话,数量就越来越少。这就像新手打德州每手都看牌,慢慢学会到大部分时候弃牌,偶尔All-in的过程一样。


区块链大本营:你现在投资比较看好哪些方向?

李天放:我们密切关注三个比较大的赛道。

赛道1:在区块链上重新搭建互联网全栈。就是我们常说的公链、DApp和中间协议层的项目,这代表整个去中心化的大趋势。

赛道2:价值储存器(Storage Value)。以比特币为首,我们希望能看到更好用的比特币。例子包括匿名币XMR,LTC,ZCash等项目。

赛道3:跟交换相关的。包括稳定币、原子交换,NFT(Non-Fungible Token),还有流动性(我们自己Hydro做的事情)。



区块链的本质是博弈论


区块链大本营:你是个德州扑克的玩家,也曾说过,你之所以对区块链跟兴趣是因为在区块链中看到很多「博弈论」的东西,可以举例说明吗?

李天放: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从比特币的原理开始就跟博弈论分不开,比如共识机制就是个博弈论,为什么你会选择最长的一条链?比特币的关系三角是开发者、用户和矿工,在这三者都是完全自私的情况下怎样产生权利平衡,这些都是博弈论。


640?wx_fmt=jpeg


第二个例子是schelling point理论:把两个人扔在纽约,在不能通信的情况下如何找到对方?很多人是可以找到的,因为他们会选择去帝国大厦,因为它是纽约最高的楼。同样,在以太坊上,很多的投票都被打成Oracle,通过智能合约,人们发现最诚实的投票方式,才是利益最大化的方法。这会导致人们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原理也确定了稳定币,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它的价格都会稳定在1块钱这个点上,某种意义上说,1块钱就是纽约的帝国大厦。


第三个例子是Market Microstructure,交易本身,很多人说,现在去中心化交易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流动性,但流动性并不来自于中心化或去中心化,流动性这是提供了一个网络效应的关系,整个市场的微观结构,都是基于博弈论来搭建的,从做市商到价格发现,怎样用最高效的方式打造自己的交易,这里面全都是博弈论。


区块链大本营: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的规则(Occam's Razor: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一个体系或一件事,最简单的往往是最高效的方式。但在区块链领域,为了实现所谓的「去中心化」,人们需要很多的辅助工具(也可以看做是多个「实体」,例如钱包、浏览器、交易所等。这些「实体」每一个都需要针对其资深的额外举措,例如钱包的使用、私钥的保存、交易所的安全等。这样的情况下,你是否依然认为区块链是满足「去中心化」这一需求的最有方案?

李天放:这个要看区块链技术应用在哪些地方。任何一个技术的落地,都必须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单纯从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来看,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中心化的优势是效率,而且给了中间方更高的权限可以更高效的解决问题。但问题是,很多人是用旧的需求跟区块链拼在一起,什么东西都硬往上搬,区块链版房地产、区块链版艺术品、区块链版出版社……但很多东西是伪需求,用区块链完全是画蛇添足,不解决已有问题。


640?wx_fmt=jpeg

中心化的优势

640?wx_fmt=jpeg

中心化的劣势


而反过来,我们看到很多区块链上的应用的发展却跟一开始的初衷不一样。比如比特币最早是想做一个「货币」,后来变得更像是一个价值存储器或稀有金属,这是没有意料到的。但它没有取代信用卡、支付宝,永远也不可能取代。它只是无意间发明了更好的「黄金」。


以太坊刚开始只被看做是去中心化的组织和机构,但第一个起来的应用是ICO,这也是意料之外的。今天我们回头去看,ICO从大火到被禁,还是暴露了目前世界一些非常低效的地方,包括从以前的众筹平台到券商到交易,这些不但极其中心化,而且极其低效。


区块链大本营:我们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到后期基本都是大公司的形态在做,而谈起区块链,总是离不开一批「天才少年」的标签,感觉区块链完全是新的一批人在玩。但另一方面,最关注区块链的却又是「互联网行业」。你怎么看这个现象?

李天放:我觉得是足够早吧。退回到95年Netscape的团队里面也有很多天才,做浏览器的时候就发明了一堆直到今天还很重要的东西,比如HTTPS协议和JavaScript。大学宿舍里面做个泡妞网站改变世界的扎克伯格也是个天才,并不是因为他是世界上最有才华的工程师,而是因为做的足够早,野心与vision足够大。区块链还是非常早的,最早期的时候发现有趣的东西可能性非常大,也比较容易创造出天才。


640?wx_fmt=jpeg

曾经的天才们(顺时针依次为:Tim Howes、Marc Andreessen、Mark Zuckerberg、Jamie Zawinski)



区块链的落地是另一个「鸡与蛋」的问题


区块链大本营:目前看得见的方向中,哪些最有可能落地?

李天放:最直接的就是金融本身。金融占美国市场的20%~30%,是一个巨大的份额。整个金融行业,包括华尔街的运作,耗费的社会资源非常大,有可能被技术大幅度优化。金融本身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其中的信誉机构和评级机构,放到链上是及其自然的。此外,虚拟世界的消费也是一个很好落地方向。从最初的魔兽世界挖金职业,到后来手游的收费机制,到最后的VR虚拟世界,还有直播等虚拟服务和消费,转移到区块链上很自然。


区块链大本营:回顾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看到了一批头部应用的诞生一次一次的加速移动互联网向大众领域的传播,例如,微信教会人用二维码、街旁教会人LBS打卡、微博教会人分享生活、滴滴快的教会人将虚拟与现实结合等等。你认为区块链的大众化发展,会重现这一过程吗?

李天放:我认为区块链的发展会像互联网其他历程一样,有一些前提,有点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回到早期的互联网(1995~2005年期间),最核心的指标是全世界浏览器和上网用户的数量,你看pets.com这种notorious的早期电商公司为什么会失败,是因为当时全世界只有几百万浏览器用户,这个基数就决定了这个生意是不可能做起来的。


在看区块链,如果说一个互联网用户必须是一个浏览器用户;一个移动互联网用户必须得是微信或支付宝用户。那一个区块链用户必须有管理私钥的能力,因为钱包是最核心的技术。今天全世界真正可以管理自己私钥,不把币存在交易所的用户,可能也就是百万数量级,而去年,这一数字连十万都不到。只有当私钥的用户上升到百万、千万、亿级的时候,应用才真正有用。


去年有两件事对私钥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一个是ICO,一个是以太猫。ICO让投币本身变成了一个需求,过去人们都是把币存在交易所,但后来发现放在交易所的币不能直接打到ICO智能合约里面,这件事逼着大家去学会管理自己的私钥。而以太猫,则把Chrome上的MetaMask插件从十万量级推到了百万量级。所以基础设施的发展和杀手级应用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未来「去中心化」与「中心化」会各占一半


区块链大本营:曾有人提出:高喊去中心化的往往是自己想成为中心,现在我们看到这一现象,至少在交易所上实现了,手续费、上币费等抽取,让交易所看上去越来越像一个新的中心了。

李天放:没错。本质上讲,任何一个创造市场的人都会收取「中介费」,不管是房地产中介还是淘宝,都在提供一个双边市场的服务至上收取费用。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两方面。


第一,收取这部分费用没关系,任何一个公司都是需要利益最大化的,这也是公司和开源协议最大的区别。毕竟上币依赖渠道,而渠道是稀有资源。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分钱让谁收?也许是一个交易所最后价值来自于流动性提供者,做市商和真实用户,上币费重新分发给这些玩家,降低他们的成本,让币来回流动才是健康可持续的系统,才可以无限地经营下去。


第二,是不是要发展出一家交易所变得足够巨大可以霸占市场,就像BAT、亚马逊,还是当技术的成本降低,我们可以支持数百个更小,更长尾的交易点,在他们之间有一些竞争和选项,可以更好的服务整个生态环境。


区块链大本营:你怎样定义「去中心化交易所」和「中心化交易所」?

李天放:要根据交易的目的来看,交易的目的至少有三种:第一种,单纯的买币与价值投资,或为了utility而购买;第二种,低买高卖,通过转手去赚钱;第三种,量化交易者,完全靠算法推动。第一种和第三种的做市类算法可以通过去中心化完全支持。


而第二种,和第三种里的taker策略,因为不希望结算(结算会产生一定的费用),中心化交易所可以提供更好的费率,一定是几百笔交易聚合起来结算更便宜。未来,这两种交易所都会存在,只有这些玩家在一起,才可以给整个市场提供流动性。我个人认为,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交易所会各占一半,中间会有明确的分割线。



做Hydro就是想挤压中间方的利润


区块链大本营:我们怎么理解Hydro协议在做的事情?

李天放:Hydro的定位是在公链和DApp之间的中间层,我们要做的事情是给淘金的人卖水和牛仔裤。我们想让这个世界有一百家一千家交易所,我们为他们降低技术壁垒。就像早期开电商很难,现在做个淘宝店就可以了。所有技术和流动性的问题,别人都已经在平台上解决了,你只关注自己熟悉的细分市场就好了。我们希望看到区块链市场成长为淘宝店,而不是亚马逊。


640?wx_fmt=png


区块链大本营: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把middle man(交易所)的利润空间变小,避免一家独大?

李天放:是的。80%的区块链协议都是在做这件事,就是利用智能合约把middle man给替代掉,可以总结为:remove the middle man(干掉「中间商」)、improve the middle man(提升「中间商」)、empower the middle man(赋能「中间商」)。其实middle man在经济学里是个比较负面的角色,跟地主差不多,他们不去创造价值,智能合约就是为消除这些人存在的必要性。


区块链大本营:在Hydro的开发中遇到过哪些技术挑战?

李天放:我认为最大的技术挑战来源于生态本身。第一,来自于实时性和多并发对系统的要求;但这个数据库比起MySQL又慢又贵又不同步(只有一个优点就是没有管理员权限)。因此很多东西都需要做成Hybrid模式,一部份链上一部分链下,否则交易系统就太慢了。第二就是用户教育成本,教会用户怎样使用DApp、管理私钥、理解区块链的原理。第三,以太坊和所有的DVM(虚拟机)都是很Beta的产品,它的语言、虚拟机、编译器都是非常初级的,工具与生态都不完善。


区块链大本营:你认为6月份将发布的EOS主网,会对现在的格局造成哪些影响?

李天放:我觉得未来的格局肯定是以以太坊为主,但同时会有多条链并存的一个状态。因为没有一个区中心协议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在选择上一定要从安全性、效率、速度、并发上做一个权衡。但以太坊有一个核心优势:2015年就可以用了,这导致他的开发者社区最大最自然,就像我们选择一门编程语言,设计只占30%,70%是看它有什么库。这一点上,其他公链会落后以太坊很多。虽然大家钱都很多,但很多靠钱拼起来的社区都比较生硬,为了钱而和真正有开源心态的开发者做出来的东西不一样。


区块链大本营:如果「一主多链」的生态形成,对于开发者开说是好事还是坏事?毕竟跨链现在还是很难实现。

李天放:链子是系统还是语言,是个很重要的问题。语言是通用的,一个项目上可以同时用3-5个语言,前端可以用javaScript,后端可以Golang,脚本可以用Lua。但操作系是封闭的,逼开发者选择。iOS vs. Android,Windows vs. Linux。


也许区块链是两者之间,既有语言属性也有操作系统属性。以太坊的EVM这样的东西会被迁移到多个链子上。但有些提高性能或者安全性的东西,没有办法无缝迁移,跨链的成本会非很高。我认为这些链子会形成多个cluster,在每个小组内切换成本比较低,Cluster之间要依赖跨链技术。




热门文章


  • 最全!一文看懂以太坊的完整工作原理和运行机制!

  • 一文看懂怎样用 Python 创建比特币交易

  • 如何成为一名区块链工程师? | 附学习资源

  • 总搞不懂区块链各共识机制的优缺点?来听听这位十多年经验技术老兵的吐血分享吧!

  • 如何在 5 分钟内读懂区块链的架构思维?

  • 程序员小白入行区块链的六种方式

  • 15岁少年黑了比特币钱包后,奉上了这篇诚意满满的破译教程



640?wx_fmt=gif





营长招人啦


CSDN区块链大本营招采编2名:

1. 对区块链技术有一定的理解,对大公司动态有极强敏感性,且有深度剖析的楞劲儿。

2. 出稿速度快,具有每天报题和出稿的能力。

3. 有能力采访行业高端人物,能将其观点进行深刻呈现。

4. 相关媒体经验2年以上。

5. 英语6级以上,能快速编译。

6. 本科以上


待遇:

绝不低于行业水平,只要有才,我们愿意给你一切资源。

邮件发送:[email protected]

邮件注明:姓名+区块链+采编应聘

注:本文转载自blog.csdn.net的区块链大本营的文章"https://blog.csdn.net/Blockchain_lemon/article/details/80147256"。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此博客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复制链接
复制链接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和回复 注册

/ 登录

评论记录:

未查询到任何数据!
回复评论:

分类栏目

后端 (14832) 前端 (14280) 移动开发 (3760) 编程语言 (3851) Java (3904) Python (3298) 人工智能 (10119) AIGC (2810) 大数据 (3499) 数据库 (3945) 数据结构与算法 (3757) 音视频 (2669) 云原生 (3145) 云平台 (2965) 前沿技术 (2993) 开源 (2160) 小程序 (2860) 运维 (2533) 服务器 (2698) 操作系统 (2325) 硬件开发 (2492) 嵌入式 (2955) 微软技术 (2769) 软件工程 (2056) 测试 (2865) 网络空间安全 (2948) 网络与通信 (2797) 用户体验设计 (2592) 学习和成长 (2593) 搜索 (2744) 开发工具 (7108) 游戏 (2829) HarmonyOS (2935) 区块链 (2782) 数学 (3112) 3C硬件 (2759) 资讯 (2909) Android (4709) iOS (1850) 代码人生 (3043) 阅读 (2841)

热门文章

101
推荐
关于我们 隐私政策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0-2024 蚁人论坛 (iY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