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杨博丞、蛋总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子弹财经(ID:wwwhygc)
程序员转行学什么语言?
https://edu.csdn.net/topic/ai30?utm_source=csdn_bw
2019年的人们很怀念1999年,1999年的人们很期盼2019年。
在经历了20年互联网大潮之后,越来越多元化的新技术在互联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生动。
1998年,新浪成立,它和1996年成立的搜狐以及1997年成立的网易成为了2000年左右人们上网时点击量最高的网站,而10年后,他们被百度取代。
1999年,马云从北京回到杭州,此时阿里巴巴的业务尚未明晰,身处中关村的刘强东还在京东多媒体的一尺柜台内卖光磁产品。
彼时,中国第一个B2C电子商务网8848开始运营,它的开创者名为王峻涛。
在当时,中国第一批互联网人开始利用互联网开创历史先河,同样,中国的普通百姓也第一次认知到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
根据1999年的CNNIC调查数据显示,当时网民上网大多是为了获得各方面的信息,占比达57.97%。而10年后,这些数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行业更加多元化,增加了诸如在线音乐、在线直播、社交等新兴领域。
从第一次的蒸汽机革命到第二次的机械革命再到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历经百年。中国则抓住了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如今在向第四次数据革命时代迈进。
但归根结底,无论AI、大数据、云,它们的承载体均是互联网。
载体未变,技术已变。
带来这些改变的正是一些先行者。在互联网浪潮中不时会有失落者与得利者同时出现,但最终人们记住的却永远是得利者的故事。
以下故事分别关于在线音乐、在线直播、社交领域中那些开创先河,却最因为种种原因最终失落的人。
看到未来而又能够活到未来的,毕竟是少数。
杀死那个音乐播放器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狄更斯
2002年的夏天,上海的天气格外炎热。
工程师郑南岭在给Winamp做汉化工作,彼时,英文版的Winamp是音乐播放器的王者。
一天闲暇时,他用nanling的昵称,发布了一款叫做“MP3随身听”的软件,出于自己对陈慧娴《千千阙歌》的热爱,他将软件命名为“千千静听”。
就这样,在一个平淡无奇的午后,一款此后开启了中国在线音乐时代的音乐播放器横空出世。
“完全免费、占用空间小、中文界面、显示歌词”——千千静听这些优点迅速地抓住了中国用户的心。
千千静听一举打败了当时的传统播放器霸主Winamp,随后的几年时间里成为了最先进入塞班系统的音乐播放器,千千静听的装机量一度超过了70%。
彼时,在爱好音乐的人心里,郑南岭相当于音乐播放器领域的盟主。
遗憾的是,2006年,由于版权战争端倪出现且资金不足,郑南岭连同他的千千静听被百度纳入麾下。
郑南岭没能笑到最后。
在百度的收购协议正式出来之前,这一消息遭到了国内用户的集体反对,大家在音乐的评论区留言希望阻止千千静听“入嫁豪门”,保持独立。
但胳膊拧不过大腿,收购如期进行。
但在协议期三年结束后,低调的郑南岭从百度离职,从此消失于江湖,随后千千静听被雪藏。
直到2015年12月3日,“千千静听”的影子才重新出现——百度宣布旗下的百度音乐将与太合音乐集团合并,打造全新的音乐机构。
事实上,这等同于百度“抛弃”了百度音乐业务,把它“转交”给了太合音乐集团。
2018年6月19日,太合音乐宣布,将百度音乐改名为“千千音乐”,可惜已与“千千静听”旧日辉煌相去甚远。
千千静听,已然失去了在线音乐发展最好的十年,也错过了智能手机崛起的时代。
直到今天,千千静听的最后一个发行版本停留在5.52,无法联网且仅作为单机播放器存在。
千千静听的历史只剩下断壁残垣。
同样的失落者,还有天天动听的CEO黄晓杰。
2007年年底,王智罡、黄晓杰等人参考了当时已经在PC端大获成功的千千静听,打造出了“千千动听”这一款手机端的音乐软件,甚至一度被用户认为是同一家公司的两款产品。
由于画面简洁,功能健全,天天动听备受欢迎,直到2014年5月,天天动听用户已突破3.8亿。
但谁也没预料到,危机已悄然而至。
在版权大战中,需要资金和流量扶持,几番鏖战后天天动听无法突围而出,无奈在2013年被阿里巴巴收购。
从辉煌一时到无奈被收购,从独立经营到融入新家庭……作为“曾在移动端最受欢迎的音乐播放器”,天天动听的“覆灭”同样让人惋惜。
在被阿里收购后,黄晓杰转身去了暴风魔镜,开启新征程。
很快地,天天动听被更名为阿里星球,马云邀请高晓松和宋柯加入阿里音乐,试图打造覆盖明星大咖、粉丝交流、音乐交易、娱乐营销等上下游全产业链的音乐平台,使天天动听依稀看到了依托阿里扩张的可能性。
但期待最终落空。
虾米成为了阿里音乐的“头牌”,而天天动听则沦为阿里体系内部竞争的牺牲品。
“天天动听停止服务,感恩一起走过的洪荒岁月”2017年10月1日,天天动听的页面上只剩短短一行字,是它留给听众的最后一句尾音。
“来日纵使千千阕歌,飘于远方我路上……”在陈慧娴婉转吟唱的声调里,似乎听见郑南岭和黄晓杰这些先行者兼失落者的淡淡留恋和叹息。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王朔
近日,通过熊猫员工与熊猫主播等多方渠道,我们确认了熊猫直播申请破产清算的消息,员工统一赔偿半个月工资,本月18日熊猫直播将关闭服务器。
“熊猫凉凉了”,如冰凉的海水流淌过直播从业者的心。
另一边,却还有热切的希望——斗鱼已提交赴美IPO文件,据悉本次IPO将融资约5亿美元,最早预计二季度上市。
不知此时熊猫直播的创始人王思聪内心有何感想,毕竟是他为中国带来了“在线直播”这颗火种。
历史的时针拨回到2015年6月,王思聪借鉴美国的两款在线直播社交产品Meerkat和Periscope,投资了直播平台17。
17的玩法很简单:用户在线直播视频内容,与平台广告分成,平均一千人观看收入有一元钱并且可以提现,凭借简单新奇的玩法,17上线三个月,就登顶中国区苹果商店免费榜的榜首。
由于17直播了一些不良内容,在2015年9月30日被强行下架。如今,王思聪又面临熊猫直播破产清算的局面,看来首富独子踩中了新技术的浪潮,却没猜中故事的结尾。
彼时,17遭禁,却极速地催热了“在线直播”这个行业。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中国先后出现了200多家直播公司,巨头腾讯和阿里相继入场——腾讯陆续开通并投资了9个直播平台,阿里推出淘宝直播和天猫直播,玩起了“边看边买”。
一时间,中国进入了一个莫名喜感的“全民直播时代”。
平台林立的背后,是资本的狂欢——截止到2016年1月底时,中国已有25461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可投规模高达4.29万亿元。
这些涌动的热钱如同饿狼一般四处觅食,随着O2O“百团大战”的硝烟散去,大数据、云计算、VR、AR、AI等新技术成为猎食者的新目标,但这些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商业模式未明朗。
于是,能够带来巨大的用户流量和现金流的在线直播,自然成为了资本疯狂追捧的“宠儿”。
在残酷厮杀的几年间,映客、花椒、虎牙、斗鱼、熊猫、小火山…成为了“幸存者”。
2018年5月11日,美国纽交所里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董荣杰身上,敲钟那一刻,他双目泛泪,而身旁的李学凌手里拎着一只虎牙玩偶,这个老搭档倒是笑得像个孩子一样。
谁也没想到,虎牙竟然比斗鱼早一步赴美上市,成为了直播第一股。这两家多年来的攻防缠斗,已然是一出众人皆知的“大戏”,不再赘述。
直到奉佑生带着映客敲响了港交所的锣声,陈少杰和张文明还是没什么大动静——尽管心急。
太多人对斗鱼抱有期待,无论是斗鱼背后的资本还是长期的用户,在这些人心中,脱胎于“ACFUN生放送直播”频道的斗鱼,陪伴他们度过了漫长岁月。
2018年,是国内娱乐公司扎堆上市的一年。算起来,风险资本从2016年前后投入直播行业,到2018年时正好到了3年的回报期。
趁鱼儿还肥,该收网了。
不料,B站、爱奇艺前后脚登陆纳斯达克,首日便双双遭遇破发,海外资本对科技股的态度一向冷静。
斗鱼上市的脚步不得不慢下来,张文明和陈少杰不敢操之过急,但“坏消息”还是传出来了。
“斗鱼媒介部的人基本快走完了。”在2019年3月的清晨,斗鱼北京分公司显得有点冷清,优盛大厦七楼多个办公室的员工寥寥无几,而在十八层,只有一间办公室有部分员工。
这是去年底斗鱼紧急裁员所致,当时涉及海外业务约70余名员工被裁,目前斗鱼有2400多人,大部分在总部武汉办公。
值得玩味的是,斗鱼和虎牙均已被腾讯收编,还同时接收到腾讯的“投喂”——2018年3月8日13点10分,斗鱼E轮融资收到了一笔来自腾讯的6.3亿美元投资,仅仅9个小时后,虎牙B轮融资接受了腾讯4.6亿美元投资。
无论这场争夺战的终局是董荣杰赢,还是张文明胜,最大的赢家都是马化腾。
资本在直播行业杀得人仰马翻,有些平台为了争夺流量更是底线全无,国家监管部门不会坐视不理——2016年,直播平台迎来监管风暴,前后经历了4次政策调整。
随着行业监管和同质化竞争的加强,2017年在线直播行业结束疯狂生长的阶段,进入了精耕细作的时代。
董荣杰在 A 轮融资后,签约《王者荣耀》第一届KPL冠军战队仙阁战队,2017年3月份又签约KPL人气战队YTG,培养了一批王者荣耀、球球大作战主播。
张文明则拉拢了企鹅直播的张大仙、虎牙前主播国服第一貂蝉九日以及当时的一哥嗨氏……他想利用高价吸引签约主播,为斗鱼稳定流量。
而被冠以“国民老公”之称的王思聪,则走向了另外一条路——拓展娱乐、综艺、户外、体育等多种泛娱乐直播内容,花重金打造《hello 女神》综艺项目,凭借自身顶级的流量号召力也为熊猫拉来了不小的用户流量。
2017年5月,熊猫直播完成10亿人民币B轮融资,估值达到50亿元,直播行业是一个烧钱行业,没有钱也请不了流量主播来坐镇。
“主播即内容,内容即流量,流量即变现”是直播行业的商业逻辑。
当外界传言王思聪撤资时,COO张菊元出来辟谣并高调地说:“熊猫准备于2018年底启动上市。”
可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熊猫的情况急转而下——钱快烧光了,2018年6月,熊猫爆出欠薪风波,新一轮融资也迟迟未完成。
“这是熊猫经受磨难的一年。”2018年下半年,王思聪在一次朋友聚会时曾叹息到。
自从IG夺冠后,他逐渐将重心转移到了战队的经营和人才的培养上,而熊猫内部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直播管理和运营人员都是“佛系年轻人”,任由主播们“划水刷量”,直接导致熊猫的内容质量下滑。
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在2018年下半年,熊猫主播们被其他平台高价挖走,员工纷纷跳槽离职,“有本事的都走了,剩下的就是混日子”。
随后,王思聪放手转身,熊猫走向了终局。
直播行业经过全面洗牌整顿后,风光和生气都已大不如前,甚至成为了2018年互联网众多行业里唯一一个年增长率为负增长的行业。
随着熊猫直播破产,这个从“千播大战”里艰难生存下来的平台最终还是走向了死亡的命途;而董荣杰和奉佑生已率先迈进资本市场大舞台,正战战兢兢地接受着市场的“检阅”,斗鱼则在上市门前徘徊。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人们最终的抉择却是“舍熊掌而取鱼者也”。
在过去这6年多以来,直播行业如同一片浪潮激荡的海洋,资本如同燃油为船舰快艇的竞赛加码,只为寻求更广阔的海域,占海为王。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说:“中国公共社会,将会进入一段漫长的、繁华喧嚣而无比平庸的中产崛起时期。”
在线直播这个行业曾经过度喧嚣,也被痛批带着一股“娱乐至死”的气息,人们的生活在无数镜头后一览无遗,逐利和享乐的人性在这个行业里一目了然。
但是,正如挪威戏剧家易卜生曾叹息的那样:“每个人对于他所属于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
人人不开心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梁启超
1998年10月,四通利方正式改名为新浪网,26岁的程炳皓刚刚入职,工号201,他的工作是软件工程师。据程炳皓回忆,他投简历时投的是“四通利方”公司,而到入职时,公司名就变成了新浪。
对于新浪来说,程炳皓算是一名老将和功臣。他先后负责网站技术、无线、研发及“爱问”搜索等工作,一直到新浪上市,程炳皓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就在10年后,2008年,程炳皓却请辞新浪网,他拿着全部个人积蓄300万元,带着5个人的技术团队,于2008年3月成立了开心网,这是国内第一家以办公室白领用户群体为主的社交网站。
就在两年前,开心网的对手校内网早已开启了中国SNS社交先河。和开心网不同的是,校内网则是主打学生群体。
2005年,25岁的王兴只身一人从美国回到中国,开启了他的创业人生。他先后创建了多多友和游子图。而后,王兴正式进军大学校园SNS这一细分市场,并开发出了校内网(现人人网)。
此时的王兴虽有创业的热情和足够的想法,但在资本面前最终让他望而却步。因无力支付服务器费用,校内网最终不得不卖给了千橡互动集团CEO陈一舟。
从学生群体到办公室群体,校内网和开心网一战便是10年。
如果准确的说,开心网并不到10年。程炳皓在2016年时便草草卸任,将开心网的接力棒交到了下任手中。
“在开心网转型过程中,我始终没成为一个能够享受游戏巨大乐趣的玩家。”程炳皓觉得,从创立开心网到和开心网说再见历经了8年光景,但在这8年里自己也犯下了不少战略错误。
2009年,很多人都认为开心网有望成为一代超级互联网公司,但2010年,开心网用户活跃度大幅下降,最后转型成一家手游公司。
2011年8月,唐岩带着陌陌上线,从此社交江湖只知唐岩再无炳皓。
回顾程炳皓的创业历程,他的错误是保守带来的一系列商业战略误判。
程炳皓的第一个错误是过于保守与纠结。
社区业务、游戏业务和创新业务,这是程炳皓对开心网未来的规划。在程炳皓的规划中,这三个业务一个赚人气、一个赚钱、一个赚未来。但最后,除了游戏之外,其它都“败”了。
在社交群雄汇聚的2008年,程炳皓的开心网上线了社交游戏偷菜停车和熟人社交。而这两大业务成为了开心网的两大败因。
“偷菜停车”小游戏最先出自于开心网,随后被腾讯和假开心网“学习”,成为了两者平台中的“人气担当”。巨头一旦介入,中小玩家的宿命就此结束。
虽然当前QQ空间中“偷菜停车”活跃度在日益下降,但腾讯依然不会为此担心。除此之外,腾讯还上线了多品类游戏供玩家选择,自然不怕这两款游戏的生死存亡。
另外,是熟人社交。程炳皓曾讲,“熟人社交不是刚需,无法成为支撑一个产品的最大支柱。”而熟人社交除了开心网之外,还有人人网、QQ空间等。
程炳皓的第二个错误是转型过晚。
2011年,腾讯曾以4000万美元战略投资开心网,开心网本可借助腾讯的资源和资金,与人人网展开一番博弈。但结果是,开心网没有任何动作,依然在吃它的“老本行”。
而作为其对手的人人网创始人陈一舟则抓住了机会,在人人还为“盛世”时选择上线视频直播以及上市,接着又收购了56网。
程炳皓的第三个错误是放弃社交平台。
“2010、2011年,开心网寻求第二次突破,直到2011年底,我们赌手游市场的爆发,但团队缺乏游戏背景,我本人之前也不玩网游,我们的学习转型过程非常惨烈,直到2013年底才终于看到曙光。”程炳皓在辞职信中如实描述。
直到2011年8月,陌陌上线彻底打垮了开心网的社交属性,同时这也让后来的人人网受到威胁。
用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来概括程炳晧在开心网的得失实在是太简单粗暴,有失偏颇。放弃是创业者在创业中最残忍的事,它不得不让我们直面自己性格中深藏的缺陷――也许是软弱,也许是傲慢,也许是既软弱又傲慢。但或许,这也是一段创业旅程中最迷人的部分,它让我们穿过种种遮蔽,看清自己。
或许,开心网就像只股票,在接近高点时没有卖出,如今只能低位撤场。其实,程炳晧可以选择不卖,但靠偷菜维系不了整个产品价值,真正活的久的产品都是需要下真功夫和懂用户。
在没有大数据运营概念的当时,是“算”不出后续用户需求的,程炳晧只能靠“猜”,但显然他最终还是猜错了。
和程炳晧犯了同样错误的没有别人,正是他以前的老对手陈一舟。
在人人网创立的10年后,陈一舟选择了放弃。
在做出变卖人人网时,陈一舟的内心是混乱的,也是痛的,毕竟他错失了一个高点卖出人人网的机会。
2016年7月,开心网的程炳皓将自己的“孩子”开心网变卖,如今轮到了人人网。当年叱咤风云的两大社交平台纷纷倒下,这不得让我们暗自感叹,一个时代终究过去了。
从“校内”到“人人”,从学生群体的社区转向全视角的泛社交,陈一舟目的是拓展用户群体,进军白领市场,建设跨行业、跨年龄社交网络巨头,从而扩展盈利空间。
陈一舟说,我们是中国最早的开放平台,现在很多公司开放是被我们逼着开放的。是的,在竞争血海的市场如果不进,等待的只有死亡。
但陈一舟毕竟是个商人,他一直在以资本运作的方式经营人人。这是与Facebook截然不同的路。
扎克伯格的初衷是做用户平台,注重用户体验。他要求网站的一切设计与服务都以用户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以企业的角度,更不是以从用户身上获取利润而出发。
第二个转折点在于,它几乎与开心网犯了同一个错误——打法太散,竞争者过多。
从开心网的影子中我们不乏看到与人人网大相径庭的商业模式与路径。人人网也涉足过游戏领域,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从人人游戏到互联网金融再到视频直播,在一次次的打法转变中,人人网社交业务流失严重。
第三个转折点则是,人人网没有清晰的品牌定位,“校内社交”早就被陈一舟所抛弃。人人做了所有能做的,同时也在行业发展中迷失了方向。
第四个转折点是,人人网没有内容造血功能。其话题和内容重度依赖转载,与微博、知乎等大量雷同,无法为用户带来新的认知,从而导致其社交探讨功能逐渐式微。
对于开心网来说,程炳皓的过度保守使他错失了机会,而对于人人网的陈一舟来说,过于开放则是它致命的原因。
下一个失落者
2019年,每个行业的竞争角逐仍在继续。
本文分别选取了在线音乐、在线直播、即时通讯(仅在线社交)领域中的失落者。相信有很多人会问,我们为何要选取这些行业?
通过「子弹财经」对2019年CNNIC发布的《中国第43次互联网发展报告》分析中得出一个结论,除了在线音乐之外,在线直播目前未出现巨头,并且其两者与在线社交的排名均呈下降趋势。
2009年,在线音乐和社交网站的使用率分别为83.5%和45.8%(因当时无视频直播领域暂未标出)。2019年,在线音乐依然存在,但社交网站并没有单独排序,而是包含在即时通讯领域中,新出现了网络直播。
在2019年的使用率上,在线音乐使用率大幅降低至69.5%,在线直播使用率为47.9%,较2017年的使用率下降了6%。
由此可以看出,当前互联网格局在发生变化。但这些应用的承载体依然是网络。因此,围绕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产业的变革在影响着更多附加产业。
技术的变革深远地影响着创新者,在未来这注定将更加艰难曲折、高深莫测,无论是失落还是得利,都需要时间成本、资金成本、人力成本来共同验证。
在今后出现的大浪潮中,不同的行业战线都将呈现出不同的故事。
有的行业战线中,失落者与得利者已显现。但在有的行业战线中,两者均未出现。
在通讯领域,中国在5G方面拔得头筹,实现了从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到5G领跑。
在人工智能领域,智能语音和智能机器人战线均不示弱,但在智能语音领域,苹果和微软最终的产品形态都沦为鸡肋,却让后来者亚马逊利用智能音箱弯道超车,直赶而上。
百箱大战由此开打。谷歌、苹果、京东、阿里、科大讯飞、腾讯、小米等互联网公司纷纷发布智能音箱,宣布进军IOT。
而人工智能的背后则是强大的计算处理平台和庞大的数据库,两者的紧密支撑为人工智能带来动能。
有的行业赛道中充斥着惊险,而有的赛道内布满荆棘。
王思聪招架不住直播行业的烧钱速度,对新行业带来诸多管理与运营的新挑战也无所适从,最终让熊猫直播倒在了冲刺上市的路上;
程炳皓误判了开心网未来的发展道路,他认为在当时无人能够比拟开心网,但最终却被对手反超;陈一舟误判了人人网的行业趋势,导致最终人人网市值不断下降……
还有的行业赛道,刚刚进入大众视野,未来向何方谁都没有把握,唯有试探。
2019年2月,三星与华为分别发布基于OLED柔性屏的可折叠手机,对于这个新鲜物种,很多人即看好又质疑,未来的发展方向究竟在哪儿?
纵观折叠屏手机,其带来的得利者分别有两类:一是手机厂商,二是OLED柔性屏供应商。
技术革新的浪潮永不停歇,先行者的脚步也在跨越每座高山云海。如今,回顾这些商业故事,可以看见的是,这些先行者中的绝大多数最终成为了失落者,而得利者却踩在了失落者的肩膀上。
商业同等于人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这些失落者身上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共通点:保守固执;乐观自大;未能及时创新;方向误判;选对了行业却选错了方向。
企业好比创业者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乏出现定位不清晰、未来模糊等现象,这对于“家长”该如何引领至关重要。因此,“家长们”必须保持足够的创新力,足够的向心力,足够的谦卑,唯有这样才能使“孩子”未来的路走得更远更顺。
毕竟,谁都不想看见一个生命就此夭折。
如何挑战百万年薪的人工智能!
https://edu.csdn.net/topic/ai30?utm_source=csdn_bw
【End】
热 文 推 荐
剧情反转! 创始人去世事件再爆新料, 1.8亿美元难道去了天堂?
System.out.println("点个好看吧!");
console.log("点个好看吧!");
print("点个好看吧!");
printf("点个好看吧!\n");
cout << "点个好看吧!" << endl;
Console.WriteLine("点个好看吧!");
Response.Write("点个好看吧!");
alert("点个好看吧!")
echo "点个好看吧!"
点击阅读原文,输入关键词,即可搜索您想要的 CSDN 文章。
喜欢就点击“好看”吧!


一、背景概述
我们是 NetShort —— 一家头部的出海短剧公司, 旗下产品netshort iOS 美区短剧类应用冲榜 App Store Top 3,在 Google Play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短剧类应用中也处于 前三名。随着公司业务的高速扩展,特别是 ToB 方向的管理后台系统 需求不断激增,开发节奏极快,对前端工程化体系、构建效率、上线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系统架构采用的是传统 非微前端单体方案,构建工具使用的是 Vite,整体体验虽轻量,但在 大体量项目场景下暴露了明显的性能瓶颈。
二、问题与挑战
1. 🐢 Jenkins 上构建耗时严重
- 当前构建流程基于 Jenkins Slave 环境完成,Vite 项目平均构建耗时 数分钟。
- 每次构建涉及大量依赖重新安装、无缓存命中,CI/CD 成为发布瓶颈。
- 在业务要求“分钟级”热修复上线的背景下,这种延迟 完全不可接受。
2. 🧱 构建规模过大,Vite 渐显吃力
- 当前系统代码量大,模块众多,打包逻辑复杂。
- Vite 原本适合中小型项目、单页应用,对大型项目的 Tree-shaking、依赖预构建支持不够完备。
- Vite 插件生态虽强,但在一些高级构建能力如缓存/并行构建/资源优化方面仍显局限。
3. 📦 技术债堆积,构建逻辑难以维护
- 项目非微前端架构,模块边界模糊,构建过程中副作用较多。
- Vite 插件配置繁复,自定义打包逻辑不易复用,影响团队协作与规范统一。
三、为什么是 Rsbuild?
Rsbuild
是由 现代.js Modern.js 团队推出的新一代构建工具,具备以下优势,天然契合当前的技术诉求:
rsbuild.dev/zh/guide/st…
✅ 高性能构建引擎(基于 Rspack)
- 使用 Rust 编写的
Rspack
内核,构建性能相比 Vite/Webpack 显著提升(官方数据:最高提升 10 倍以上)。 - 默认开启并行压缩、智能缓存、模块级别构建优化。
✅ 更强的 CI 构建能力
- 支持生产构建缓存(build cache)、避免重复构建相同模块。
- 更适合大型项目/复杂架构下的构建场景。
- 支持持续构建 + 增量构建,适配当前高速迭代需求。
✅ 更稳定的工程化体验
- 提供更清晰的打包策略与插件机制。
- 与 Vite/Webpack 插件生态兼容性良好。
- 支持渐进式接入,无需大规模重构。
🎯 迁移目标
目标 | 说明 |
---|---|
🚀 提升构建速度 | 将 Jenkins 上构建耗时从“数分钟”压缩到“几十秒”甚至更低 |
🧩 提高稳定性 | 减少构建失败、避免重复打包、提升缓存命中率 |
🔧 简化构建维护 | 使用更结构化、更标准的构建工具取代自定义 Vite 脚本 |
🔄 支撑高频迭代 | 更好支持“热修复上线”、“分钟级紧急发版”的业务节奏 |
四、核心对比分析
维度 | ⚡ 冷启动速度 | 🔄 热更新速度 (HMR) | 🔨 打包构建速度 | 🧩 插件生态 |
---|---|---|---|---|
Vite | 极快,基于 esbuild ,适合中小项目 | 极致快速,更新延迟极低 | 中等偏慢,rollup 单线程构建,体量越大越慢 | 丰富,生态活跃,社区插件成熟 |
Rsbuild | 极快,基于 Rspack (Rust 多线程),大型项目更稳定 | 快,稍逊于 Vite,但满足日常开发需求 | 非常快,支持并行构建与缓存优化,适合大项目 | 插件机制完善,兼容 Webpack,稳定性更强 |
五、Rsbuild 为何更快(原理解析)
- Rust 多线程构建内核:Rsbuild 基于 Rspack,采用 Rust 编写,天然支持并行处理模块、资源压缩、chunk 拆分等工作,极大提升了构建吞吐量。
- 构建缓存机制默认启用:与 Vite 每次构建“从头开始”不同,Rsbuild 会自动缓存模块依赖图、构建产物、压缩结果等,大幅缩短重复构建时间,适合高频构建场景如 Jenkins。
- 更高效的 Tree-shaking 和转译优化:Rspack 对 TypeScript、JSX、Vue 等文件支持原生转译优化,避免 Babel 全流程处理,整体构建更轻量。
- 内置优化策略:默认启用 gzip 压缩、chunk 拆包、静态资源分析,无需依赖第三方插件即可获得最佳产物体积。
六、实际迁移效果评估
- 构建时间:从原来的 3-5 分钟压缩至 1分多钟,显著提升上线效率。
- 打包体积:默认配置下 chunk 拆分合理,资源压缩率更高,首屏加载时间缩短。
- 协作效率:构建体系统一后,插件配置更清晰,团队协作与问题定位更加高效。
- 未来可扩展性:为微前端改造、模块解耦打下工程基础。
七、具体迁移过程
1. 项目结构迁移
- 替换
vite.config.ts
为rsbuild.config.ts
- 清除 rollup 特有配置,统一使用 Rsbuild 的 output 语法
- 调整
main.ts
入口写法,确保兼容性 - 这里仅仅是一小部分的依赖插件
2. 插件体系替换
功能 | Vite 插件 | Rsbuild 插件或等效配置 |
---|---|---|
Vue 支持 | 内置 + vue 插件 | @rsbuild/plugin-vue |
SVG Sprite 图标 | 无 | rsbuild-plugin-svg-sprite-loader |
Sass/Less 支持 | vite-plugin-sass | @rsbuild/plugin-sass , @rsbuild/plugin-less |
自动引入组件/API | unplugin-* 系列 | 同样支持 webpack 插件,迁移无障碍 |
gzip 压缩 | vite-plugin-compression | 使用 compression-webpack-plugin |
构建分析 | 手动装包 | 使用 webpack-bundle-analyzer |
3. 环境变量与 proxy 重构
- 使用
loadEnv
和process.env.VITE_XXX
兼容读取原有.env
文件 server.proxy
逻辑保持一致,仅路径匹配写法稍作调整
4. 输出配置替代 rollup
- 使用
output.filename
、output.distPath
精准控制生成结构 chunkFileNames
替换为 hash 拆分结构由 Rsbuild 自动控制
5. 预编译与依赖优化
- 原
optimizeDeps.include
改为 Rsbuild 的preBundle.deps.include
- 结合 Rspack 提供的静态依赖分析,预构建更彻底
✅ 最终效果
基于 vite 的构建时间记录图
基于 rsbuild 的构建时间记录图
- 构建结构更清晰,便于维护
- 插件集成集中统一,团队协作效率提升
- 打包效率质变,RS 构建能力在大型项目中明显优于 vite
总体来说,Rsbuild 的迁移成本不高,兼容性好,性能收益非常可观。
评论记录:
回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