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即将逝去,这一年,区块链行业跌宕起伏。我们曾经试图给这个特别年份贴上各种标签,如“公链元年”,“通证元年”,“STO元年”,“区块链落地元年”等等,但回头看都失之偏颇。这一年,百链上线,却无大战;通证盛行,却难持久;监管发布,却无新意;应用爆发,却难落地。
“不破不立”是2018这一年的特别所在,如果非要给它一个标签,笔者会选择“区块链技术元年”。这一年,区块链作为一个多学科复合的新技术,在各个方向上的解决方案都开始成形。区块链本身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开始登堂入室进入各大高校,区块链应用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在数量和种类上都出现井喷式增长,区块链行业也开始积极配合监管,区块链概念也开始在大众中普及。
站在“区块链技术元年”的尾声,笔者试图从网络性能、应用开发、用户体验和生态发展四个方向,回顾这一年行业的成长,希望能帮助大家重拾信心,迈入即将发生行业巨变的2019。
网络性能
在年初,我们能广泛使用的公链还只有Ethereum,必须忍受着15-20TPS的吞吐量,以及至少15s的上链延迟。那时候,一只加密猫就可以堵住全网其他交易,大多数需要及时反馈的应用场景都无法上链。
而到年底,行业已经衍生出了众多性能提升方案,并已付诸实施。我们可以将这些方案分为三大类:
-
更高效的共识机制:在2018新上线的一众公链项目中,几乎清一色的放弃了笨重的PoW竞争式共识,以EOS的DPoS为代表的一系列基于PoS的协作式共识崭露头角。虽然目前这一众PoS共识算法略显中心化,但其人人可验证,人人可监督的特性,依旧在当下获得了大多数用户的认同,并在性能上远超PoW共识算法。
-
交易并发执行引擎:在年初以太坊的架构中,受限于智能合约对区块链状态修改的不确定性,为了避免冲突,所有交易都是串行打包串行验证,这无疑完全抛弃了多核处理器的优势。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交易并发执行引擎应运而生,Nebulas最早实现了这一模型。在实验中,单位时间内
评论记录:
回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