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快速排序(Quick sort)是对冒泡排序的一种改进。快速排序由C. A. R. Hoare在1960年提出。
算法思路
通过一趟排序将要排序的数据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比另外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要小,然后再按此方法对这两部分数据分别进行快速排序,整个排序过程可以递归进行,以此达到整个数据变成有序序列。
快速排序算法通过多次比较和交换来实现排序,其排序流程如下:
1、首先设定一个分界值,通过该分界值将数组分成左右两部分。
2、将大于或等于分界值的数据集中到数组右边,小于分界值的数据集中到数组的左边。此时,左边部分中各元素都小于或等于分界值,而右边部分中各元素都大于或等于分界值。
3、然后,左边和右边的数据可以独立排序。对于左侧的数组数据,又可以取一个分界值,将该部分数据分成左右两部分,同样在左边放置较小值,右边放置较大值。右侧的数组数据也可以做类似处理。
4、重复上述过程,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递归定义。通过递归将左侧部分排好序后,再递归排好右侧部分的顺序。当左、右两个部分各数据排序完成后,整个数组的排序也就完成了。
概括来说为 挖坑填数 + 分治法。
图解算法
快速排序主要有三个参数,left 为区间的开始地址,right 为区间的结束地址,Key 为当前的开始的值。
我们从待排序的记录序列中选取一个记录(通常第一个)作为基准元素(称为key)key=arr[left],然后设置两个变量,left指向数列的最左部,right 指向数据的最右部。
第一步
key 首先与 arr[right] 进行比较,如果 arr[right] 如果右边存在arr[right] 然后再移动right重复上述步骤。 最后得到 {23 58 13 10 57 62} 65 {106 78 95 85},再对左子数列与右子数列进行同样的操作。最终得到一个有序的数列。 {23 58 13 10 57 62} 65 {106 78 95 85} {10 13} 23 {58 57 62} 65 {85 78 95} 106 10 13 23 57 58 62 65 78 85 95 106 我们借用五分钟学算法的gif动图,感谢五分钟学算法。 如果足够理想,那我们期望每次都把数组都分成平均的两个部分,如果按照这样的理想情况分下去,我们最终能得到一个完全二叉树。如果排序 n 个数字,那么这个树的深度就是log2n+1 而在最坏的情况下,这个树是一个完全的斜树,只有左半边或者右半边。这时候我们的比较次数就变为∑n−1i=1(n−i)=(n−1)+(n−2)+⋯+1=n∗(n−1)2=O(n2) 原地快排的空间占用是递归造成的栈空间的使用,最好情况下是递归 对于非原地排序,每次递归都要声明一个总数为n的额外空间,所以空间复杂度变为原地排序的n倍,即最好情况下O(nlog2n) 不稳定。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动画展示
算法性能
时间复杂度
理想情况
最坏情况
空间复杂度
原地排序
\(log_{2}n\)
次,所以空间复杂度为O(long2n)n-1
次,所以空间复杂度是O(n)非原地排序
\(O(n^{2})\)。
稳定性
代码实现
C和C++
Java
Python
评论记录:
回复评论: